中新網2月20日電 綜合香港《大公報》報道,18日,95歲的“尖沙咀小販”張杰在港離世,在他的故鄉浙江上虞,當地市民紛紛趕往他在上虞的舊居獻花哀悼。他的離世之所以讓一座城為之動容,是因為他在香港靠著賣粽子、茶葉蛋,40年來省吃儉用,為家鄉捐贈1500萬元,興建了18幢張杰教學樓,32間教室和宿舍樓、圖書館,惠及莘莘學子。
資料圖:張杰。圖片來源:香港《大公報》
張杰1928年出生于上虞梁湖街道華光村,幼年時,他因家境貧困,小學未畢業就外出謀生,及后輾轉來到香港,做過幫工、當過伙計。后來,他租下了香港九龍尖沙咀加連威老道一個只有5、6平方米的樓梯口店鋪,以賣河蟹為生,平時兼賣茶葉蛋、粽子、話梅等。
可就是這樣一名小商販,自1979年起陸續為家鄉浙江上虞捐建了18幢張杰教學樓,32間教室和宿舍樓、圖書館,并設立200多萬元的教育基金資助困難學生,總捐贈金額達1500萬元。每次回鄉他都要去各個學校走走看看,哪家缺教具,哪家缺設備,哪家需要圖書,哪家需要新建校舍,他都一一記下,力盡所能解決困難。
曾有人誤以為他是香港富豪,對此他曾調侃說:“人家叫我老板,其實我睏(睡)的是地板,吃的是豆瓣。”上世紀80年代,張杰一家十幾口人還擠在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,當有親戚勸他買房改善生活質量時,他盤算了一下需要200萬港元,又放棄了。“我一想,買屋只有自己受益,但是200萬元造一間學校,能有多少人受益啊。”
資料圖:張杰。圖片來源:香港《大公報》
張杰育有四名女兒及一名兒子,張杰三女兒張蕉珍憶述年幼時,因家里經濟環境拮據,坦言當年求學艱難,因而五名子女中,只有幼女及幼子高中畢業。經過子女“無書讀”,令張杰幫助其他清貧學生求學的心志更堅定。
張蕉珍回憶起父親過往點滴,也對這一幕印象深刻。她指當時父親堅決地說:“這些錢可以幫到許多學生。”
張杰曾說:“只要我張杰在世一天,我就對家鄉教育事業支持一天。”張蕉珍表示,父親的義舉得到全家的支持,父親雖已離世,但蕉珍以父為榮。
相比對家鄉教育的慷慨捐贈,張杰對自己可謂是十分“吝嗇”。日常生活中,他吃的是粗茶淡飯,穿的是廉價衣衫,只為省錢捐款助學。
張杰曾說“知識改變國家命運,要靠讀書,現在國家負擔重,我們總要盡點心,出點力。”“自己好不算好,家鄉好才是真的好!”
“張先生捐贈的每一分錢真的是他一只只螃蟹、一個個茶葉蛋賣出來,一口口、一點點省下來的。”原上虞中學校長謝宜燦與張杰有著40多年的交往,回憶往事,謝宜燦仍歷歷在目。“他第一次為家鄉教育事業捐資就是給我們捐贈了一臺價值3000元的彩電,后來又給我們捐建了教學樓,捐贈了圖書、儀器,還有一輛面包車。80年代,一萬塊錢在內地已經是很厲害的了,他一下子就拿出了一萬塊設立了獎學金,幫助那些品學兼優,但家境貧寒的學生。此后他又陸續在其他鄉鎮學校持續捐贈。他的舉動很讓我們佩服!”
在得知老人去世消息后,家鄉鄉親寫下了這樣一段悼詞,“生命長度各有時限,生命寬度可廣如大海。亦如家鄉的曹娥江水川流不息,家鄉人民會永遠緬懷張老先生。”
港媒評論指,他的善舉不僅是對家鄉教育的巨大支持,更是作為一位香港老人對家國情懷的最樸素詮釋。
有不少網友在評論區表示,“致敬”“有大愛的人”“人間值得”“他貢獻的力量和事跡我們永遠記得”。
網友評論截圖
還有網友表示自己是受益的孩子之一,“向張杰爺爺致敬”。
網友評論截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