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重慶5月18日電(記者 鐘旖 周毅)千年文物古琴“發聲”,是怎樣的場景?5月17日晚,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“聽見博物館的聲音——博物館奇妙夜”活動現場,當悠揚且清越的古琴聲響起,觀眾不禁屏息凝神,隨著流淌的音符進入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世界。
據介紹,為契合“國際博物館日”主題、集中展示重慶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成果,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準備了形式多樣、內涵豐富的系列活動。在“博物館奇妙夜”,一件件珍貴的文物通過舞蹈、古詩詞聯頌、樂器演奏及數字技術展示等創新形式,為觀眾帶來文物“活起來”的創新演繹。
女子群舞《巴渝伶女歌》拉開了活動序幕。只見身著漢代裙裾的舞者們在聚光燈下翩然起舞,漢代畫像磚上的靜態畫面在人們眼前“活”了起來,搖曳生姿。據介紹,《巴渝伶女歌》的舞蹈形態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漢代畫像磚、漢代陶俑為原型。舞者們從中提煉了折腰、三段擰等舞蹈動作元素及手形,描繪出具有巴渝特色的舞蹈風格體態、動作形態、動勢動律,用獨特的巴渝舞蹈語言展現了石壁上的巴渝樂舞伶女形象。
本次活動的重頭戲是兩張古琴的演繹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珍藏的北宋“鳳鳴”琴和唐“襄”琴被“請出”文物庫房,經由我國著名古琴家馬維衡父子的指尖,奏出《平沙落雁》《廣陵散》《酒狂》等名曲,將觀眾帶入千年前的詩意世界,感受秋江意境、展現唐代氣派。
據悉,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自唐以來的古琴51張,藏琴不僅序列完整,而且精彩紛呈,在全國博物館界,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名列前茅。為發揮藏品優勢,讓館藏古琴活起來,弘揚古琴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,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多年來在古琴保護、研究、傳承、傳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,包括面向社會開展古琴學習培訓、舉辦大型古琴主題雅集、持續推出古琴文創系列產品等。
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有關負責人表示,活動旨在通過與館藏文物“對話”,以詩詞歌賦、曲舞藝韻等形式,展現出博物館的獨特魅力,以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、了解中華文明。從文物古琴再度“發聲”到現代化科技的創新與實踐,該博物館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。(完)